肖永明、陳峰著《<四書>詮釋與儒學演進》找九宮格交流出書暨序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9ccfec936056.68377366.

肖永明、陳峰著《詮釋與儒學演進》出書暨序

 

   

書名:《詮釋與儒學演進》

作者:肖永明、陳峰

出書社:中華書局

出書時間:2017-08-01

 

【編輯推薦】

 

1. 精微的哲學舞蹈教室思辨與嚴謹的歷史考訂深度結合,正解《四書》經典舞蹈場地

2. 精選漢唐至晚清的主要個案,詮釋《四書》經典與儒學演進的多種互動。

 

【內容簡介】

 

對《四書》的詮釋既是儒者融貫義理、創獲新知的主要聚會場地方法,更是儒學演進年夜勢的具體展現。《詮釋與儒學演進》力圖將精微的哲學思辨與嚴謹的歷史考訂深個人空間度結合,以《四書》詮釋為主題聚會場地,以觀照儒學演進為歸旨,選取從漢唐至晚清的主要個案、節點進行剖析,借以展現《四書》詮釋史的諸面相。

 

【作者簡介】

 

肖永明,1968年生,湖南武岡人。湖南年夜學岳麓書院院長、傳授、博士生導師。進選中宣部“文明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中組部“萬人計劃哲聚會場地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為國家社科基金嚴重項目《中國學史》首席專家。會議室出租重要努力于中國學術思惟史研討。出書有《宋代學與理學》(中華書局,2009年)《儒學`書院`教學場地社會——社會文明史視野中的書院》(商務印書館,2012年)等著作多部,并在國內外刊物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

 

陳 峰,1989年生,湖南臨武人。湖南年夜學岳麓書院博士。重要從事清代學術史研討。先后在共享會議室《中國哲學史》《北京年夜學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

 

共享空間目錄】

 

岳麓書院國學文庫總序

 

序 

漢唐《論語》《孟子》學流變及特點 

張栻《論語解》的學風旨趣與思惟意蘊 

對《論語》“今之學者為人”的詮釋與宋瑜伽場地代儒學的內傾 

從《論語》“游于藝”的訓釋看清初學風 

晚清漢宋兼采思潮中的《論語》詮釋——以《論語后案》對《論語集注》的接收與批評為例 

論清儒以“禮”解經的多重進路——以黃式三《論語后案》為例 

《論語》詮釋與儒學演進——以“攻乎異端”章的詮釋史共享空間為例 

《論語》“先進”章諸家注譯考辨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的公道解讀 

陳確與張履祥《年夜學》真偽論辯之辨析 

由“誠”而“中”,由“中”而“和”——理學視域中的《中庸》中和論 

北宋心性之學的發展與宋代《四書》學的構成 

二程的“四書”學思惟 

朱熹的《四書》學治學特點 

宋代《四書》學研討的回顧與前瞻 

訓詁即義理:錢年夜昕在義理和義理之學上的權宜之計 

后記 

 

 

《論語》《年夜學》《中庸》《孟子》是構成于中國古典儒家文明發展晚期的主要經典,其重要內容是以三代歷史文獻為基礎而樹立起來的一整套包含哲學、政治、倫理、教導等內容在內的思惟學說。這些經典反應了晚期儒家學者對于時代與社會問題的思慮,對天道生命之學的探討,承載著儒學的盡心知性之道、經世共享會議室濟平易近之方,是塑造中國甚至整個東亞文明焦點價值的主要思惟資源。

 

隨著理學的發展,這四部典籍在南宋時期被輯分解為一個有機整體——《四書》。朱熹等學者對《四書》的編排、訓釋、詮解,使得《四書》具備了任何單篇所無法比擬的理論氣力。此后,程朱理學官學位家教置得以確立,《四書》逐漸占據了儒學的正統與主流位置。南宋以降,無論是博通今古的學問家,抑或粗知文義的初學者,莫不以《四書》為進學之始。以《四書》為焦點的儒家經學體系,在晚世中國的學術、思惟、政治、教導等領域發揮著深入而久遠的影響力,至今猶然。

 

在中國經學史上,經典的創述與詮釋的衍生,配合完成了儒學真諦建構與傳承的過程。儒者著書立說,若不以經典教學為依托,則其說空無依傍;儒家經典若無詮釋之助,此中真諦奧義亦無法自明。導源于“述而不作”的治學傳統以及崇敬圣賢的心思慣性,儒家學者提出本身的思惟觀念、建構本身的理論體系時往往是通過對經典的注疏、訓解、闡釋來實現的。

 

具體到《四書》學史而言,處于分歧歷史情境與學術脈絡之中的學者,總是面對著時代的問題、根據本身的親身經歷對《四書》進行注會議室出租、疏、訓、解,加以闡釋、發揮,盼望通過與經典對話的方法,對《四書》中潛躲的意涵進行發掘,或許表達個人對性命的體認與對圣賢境界的仰舞蹈教室慕;或許寄寓其經世濟平易近的政管理想,對所面對的社會政治問題提出解決計劃;或許在各種思惟激蕩競爭的情境中,排擠異端,確立所認同的思惟系統的正統性。分歧時代的學者對《四書》的訓解與闡釋往往繁復多樣,路徑有異,取向各別,帶有明顯的時代印記;統一時代,學風旨趣、學術脈絡互異的分歧學派之間,則往往相互詰難、相互激蕩又相互影響、相互接收。甚至統一學派之中,也往往是內容互殊,眾說紛呈。

 

進言之,對《四書》的詮釋既是儒者融貫義理、創獲新知的主要方法,更是儒學演進年夜勢的具體展現。思惟觀念的新發明瑜伽教室、學術范式的新變化,是考核儒學演進時最為人所關注的內容。歷代學者在闡發《四書》的思惟意蘊時,瑜伽場地或旁求博討而排比歸納,或拈出字句進行“一以貫之”的論述,文獻中關鍵概念、范疇被賦予了新個人空間的理論意義。即使是一些重在字詞訓詁與名物軌制考訂的解經之作,也蘊含了作者的義理思辨,從字里行間折射出儒者對《四書》思惟的掌握。分歧思惟理論、價值觀念的發明、傳承、碰撞、融會,在《四書》詮釋史上有充足的體現。同時,《四書》詮釋與宋元以降學術范式的沿襲與轉型關涉親密。義理與考據,是學者研討宋代以來學術史時常用以對舉的兩個概念舞蹈場地,但經典詮釋的瑜伽場地具體展開不完整與后世所預設的標簽相吻合舞蹈教室。南宋理學的成型、清中葉考據學的壯盛,天然是學術轉型的主要階段,此間的主要《四書》學著作在學術史上具有標桿意義;而元代至明初的思惟史,被認為謹守朱學、不逾藩籬,其間的《四書》學著作亦不乏新瑜伽教室意與巧思。是以,《四書》詮釋中的守常與變通、沿襲與創獲,都是考核儒學演進時所必須關注的問題。

 

經典詮釋中的漢宋之爭,雖然是中國傳統學術史上聚訟不已的舊題,其論爭之思惟要義,卻仍以新的表現方法延續于本日。一方面,學者建構思惟體系時重視“先立乎其年夜者”,抱定主旨,綱舉目張;另一方面,經典詮釋是在必定的歷史情境與社會政治文明佈景之中進行的,學者往往將社會生涯世界的經驗、思慮融進文本的訓釋解說中。假如抽離了經典詮釋的具體時空與文本語境,那么對詮1對1教學釋的解讀很難防止強以就我、空疏淺表的弊端。故而在考核《四書》詮釋時,既需留意到概念、范疇、命題之間的邏輯教學性以及理論的整體性,同時也要對經典詮釋以及詮釋者的歷史性、經驗性加以深刻懂得。

 

本書所收錄的系列論文,以《四書》詮釋為瑜伽場地主題,以觀照儒學演進為歸旨,選取從漢唐至晚清的主要個案、節點進行剖析,藉以展現《四書》詮釋史的諸面相。在研討取徑上,本書力圖將“橫通”與“縱通”相結合,在細繹文本的基礎上,剖析學術史上主要思惟體系的內在機理,凸顯《四書》詮釋與儒學演進的多重互動。眾所周知,歷代《四書》學著作汗牛充棟,詮釋中的歧解新說更紛歧而足。本書所選取的個案難免掛一漏萬,剖析問題的視野方式亦共享空間有待晉陞加強。統合文內文外,將精微的哲學思辨與嚴謹的歷史考訂深度結合,將是我們今后《四書》學研討的盡力標的目的小樹屋

共享會議室

 

肖永明

2017年4月19日

TC:9spacepos273